台灣大罷免行動 專家:鼓動社會恐懼感
出版日期: Wednesday, July 23, 2025
文本大小:
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罷免投票26日舉行,《路透》22日指出,有5分之1(應為四成六)的國民黨立委面臨罷免考驗,投票結果可能重塑立法院政黨席次結構,並為執政的民進黨提供奪回優勢席次的機會;對於有罷免團體指責國民黨與中國交好,政大外交系教授黃奎博指出,「民進黨利用其鋪天蓋地的宣傳網,已在台灣社會鼓動(對中國的)恐懼感。」
周六共有24名國民黨立委面臨罷免,另有7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投票,中選會已排定在8月23日進行。《路透》指出,國民黨堅決否認其親北京立場,認為他們只是在行使憲法賦予的、選民支持的權利,監督政府,解決包括低薪在內的現實問題,削減浪費,並揭露政府的無能。
罷免變工具 不利民主政治
國民黨稱,執政黨無視去年初立法院選舉的結果,而發起這場「惡意罷免」,藍營敦促民眾投反對票,阻止民進黨全面控制所有政府機構、搞「獨裁」。
BBC日前也報導指出,罷免投票是投「仇恨票」,「仇恨值」較高的立委無法避免成為標竿人物。政大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蕭怡靖說,罷免方通常有較高投票意願,「因為罷免成功可以參與補選」,有改變政治現況的機會,而反罷免方則力求維持,屬於防守狀態。
蕭怡靖認為,罷免投票若成為政治競爭工具,對台灣民主政治有負面影響,「台灣會不斷進行政治動員,對整個發展來講是高度的內耗」。他解釋,由於罷免是高度仇恨值的動員,容易造成「情感激化」,將深化不同立場民眾間的厭惡與仇恨。
罷團指責 國民黨出賣台灣
《路透》報導,民間團體今年稍早正式啟動罷免運動,稱他們的運動是一場「反共」運動,指責國民黨出賣台灣。大陸也加入戰局,今年6月,2位負責對台政策的大陸高層官員抨擊,這些罷免案是賴清德的「政治操弄」,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,賴清德「假借民主之名行獨裁之實」,並且「利用政治恐嚇、操弄司法、煽動輿論等方式打壓在野政黨」。
大陸未能在台灣大罷免投票置身事外,令國民黨感到不安,因為他們擔心因此被罷團「抹紅」。
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指出,北京方面與國民黨反罷的論點相似,顯示北京正向國民黨「提供彈藥」,以影響選民。
國民黨對此澄清,他們既未要求、也不想要大陸的支持,更無法控制大陸的言論,且國民黨並非親中。國民黨發言人楊智伃告訴路透,「我們和所有台灣人民的感受一樣,這是我們自己的事。這是民進黨和國民黨兩黨,爭取民意支持和認可的鬥爭,與大陸無關。」
藍軍澄清 從未要求對岸支持
國民黨表示,由於北京拒絕與賴清德對話,以致於他們與大陸的接觸變得至關重要。這樣他們才能替台灣爭取利益,例如推動農產品出口。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主委林寬裕說,罷團對國民黨「親北京」的指控,「是不公平的批評。我們一直強調的是,我們支持兩岸溝通。」
國民黨希望民眾也能站出來表達對賴清德的不滿,他們認為賴清德無能,加劇了與大陸的緊張關係。
政治學者郭泓均在接受BBC訪問時,也表達他的隱憂。郭泓均表示,罷免行動若成為常態,可能開啟未來的「雙重選舉」,「政治人物等於要贏2次選舉:一次是正式選舉,一次是一年後的罷免。長期來看,他們實際上只有一年時間能推動政策,這對民主治理不利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