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學家:地球自轉速度變快!
出版日期: Thursday, July 10, 2025
文本大小:
科學家近日發現,地球自轉速度加快,推測昨(9)日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短的一天,比平常少了約1.30毫秒。此外,全球計時組織「國際地球自轉與參考系統服務」(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andReference Systems Service,IERS)及美國海軍天文台也將今年7月22日與8月5日視為可能刷新地球自轉紀錄的重要日子。
根據外媒《NewsBreak: Local News & Alerts》報導,地球完成一圈自轉約需24小時(即8萬6400秒),但自2020年起,此穩定的節奏開始出現變化。2020年更創下史上最短一天的紀錄,時間比正常少了1.47毫秒;而2022年則進一步刷新紀錄,縮短至1.66毫秒。如今,科學家預測,今年7月9日有望再度打破紀錄。
據了解,這已是第六次觀測到地球自轉加快的現象,其背後原因錯綜複雜,從季節變化到自然災害皆可能造成影響。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「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」地球物理學家鄧肯・阿格紐(Duncan Agnew)表示:「這並不會導致地球災難性變化,但確實是值得注意的現象。」
根據外媒《Knewz.com》報導,影響地球自轉速度的因素之一是月球與地球之間的位置變化。當月球的潮汐阻力作用點接近赤道時,對地球產生的拖曳較強,會讓自轉速度減慢;相反地,當月球離地軸較遠時,拖曳力減弱,地球自轉速度則會加快。
除了月球的影響外,地球內部構造的變動也不可忽視,地函與地核的運動、冰川融化造成的質量重新分布、大氣壓力的變化、洋流與平流層強風等因素,都可能導致地球自轉產生微小變化。而根據外媒《Live Science》報導,近期研究發現,人類活動也是影響因素之一。
此外,單一重大事件也可能造成影響,例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就讓地球自轉加快,一天的時間縮短了約1.8微秒。利物浦大學地球物理學家理查・霍爾姆(Richard Holme)也補充指出:「北半球的陸地面積比南半球多,到了夏季,樹木長出葉子,這代表質量從地面移至高處,也更接近地球的自轉軸,從而影響轉速。」儘管目前尚無定論地球自轉加快的原因,但科學家初步估計,昨日可能會比平常短約1.30毫秒。
多年來,研究人員依靠原子鐘精準追蹤每天的時間長度,過去因地球自轉略為減慢,需不定期加入「閏秒」以維持如GPS等系統的準確運作。不過,對於「時間變短」的情況,目前尚未有正式應對機制,科學界也正密切觀察未來是否需進一步調整全球時間標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