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印太司令帕帕羅上將(Adm. Samuel J. Paparo)警告,陸明言要奪取台灣控制權,甚至可能動用武力。若衝突爆發,美軍及其盟友的首要任務,將是摧毀中國大陸的雷達站、飛彈發射器與指揮中心,以削弱其抗擊能力。
帕帕羅上將指出,陸目前擁有多型反艦飛彈與先進高超音速武器,加上地理位置鄰近台灣,使其在區域內占有明顯優勢。作為回應,美軍部署具備擊沉艦艇能力的精準打擊飛彈,並派出能從陸地對中方發動攻擊、收集戰場情報的機動部隊,與盟國在台灣周邊協同行動,為美國空海部隊創造戰術縫隙。
儘管美國在印太地區約有38萬軍人部署,但靠近台灣與南海等潛在衝突熱點的部隊僅占少數,軍方將此困境稱為「距離的暴政」(tyranny of distance)。此外,美軍仍面臨兩棲登陸載具不足、與盟國間通訊系統不相容,以及作戰理念差異等挑戰。
第1多領域特遣部隊指揮官基恩上校(Col. Charles W. Kean)指出,隨著陸攻打可能性升高,以往對美軍關閉的大門如今正在打開。他所屬部隊與菲律賓及其他地區盟友密切合作。美方也已在菲律賓部署導彈系統,並於近期再向該條約盟國提供更多軍備,包括具殺傷力的打擊飛彈。他說:「我們要思考的是:如何發揮各自的獨特優勢,互相補足,解決問題。」
駐太平洋地區海軍陸戰隊指揮官格林中將(Lt. Gen. James F. Glynn)則指出,美軍目前缺乏足夠的兩棲運輸載具,對任何可能發生的台海戰爭而言,將影響部隊與物資部署速度,「這不代表我們無法回應,」他說,「只是選項少了一個。」
美方仍積極擴大與區域盟友的軍事演訓合作,現每年舉行超過40場雙邊或多邊演習,參與國家超過20個。今年稍早,泰國主辦的「金色眼鏡蛇」(Cobra Gold)演習吸引約30國參與或觀摩,超過8,000名軍人參與,並模擬電子戰與兩棲登陸等實戰情境。
第一軍團指揮官麥克法蘭中將(Lt. Gen. Matthew W. McFarlane)表示:「這整體進展非常顯著,但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。」